憂鬱症是不是孕婦的錯!但有如果她尋求幫助,有沒有什麼可以為她做些什麼呢?
是不是一定要用藥才能解決呢?我想大部分的孕婦都有一個疑問,用藥會不會影響寶寶生長?有沒有藥物以外的方式呢?
雖然使用SSRIs等抗憂鬱的藥物得以有效減輕憂鬱症狀,但是許多孕婦或者正在哺乳的媽咪們都不願意服用/甚至醫生也不太願意開此種憂鬱症的處方,因為使用這些藥物並不能百分之百得到安全的保證。因此,有些孕婦寧可選擇心理治療。
最近研究顯示,有兩種心理治療可以有效減輕懷孕期間的憂鬱症。
第一種是【人際取向心理治療】(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, IPT)這是幫助低潮的孕婦得以用比較好的方式處理人際關係,藉此改善其憂鬱症。這包括了:
(1)學習以及照顧到自己的需求
(2)學習減少依賴一個不願支持的配偶/男友
(3)加強周邊人際網路,增加她現有的支持力量
(4)找到一個可以為她解決糾紛的人
(5)鼓勵她談談懷孕的感覺來對抗恐懼
(6)規劃以及調整生活來迎接即將誕生的寶寶
第二種是【認知行為治療】(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, CBT),這是透過鼓勵的行動來讓沮喪的孕婦重振起來,這包括了:
(1)增加能讓心情愉快的活動
(2)給予成就感
(3)發覺更多積極和有益的思考方式
(4)按部就班來解決問題,尤其針對產生憂鬱的主因
(5)規劃以及調整生活來迎接即將誕生的寶寶
還是一句老話,多尋求他人的協助,將有助於孕婦本身對抗憂鬱症喔….
(部分原文取自Nancy K. Grote, Ph.D., MSW, Director, Promoting Healthy Families Program, School of Social Work,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, Pittsburgh PA.,譯者黑皮瑪,轉載請註明出處)
關於【人際取向心理治療】
是在二十世紀中期由美國發展出來,主要用於憂鬱症病患,是一種短期積極性療法。
治療分為三個時期:
第一期透過治療師與病人討論自身人際關係與憂鬱症狀間的關聯,並在下列四項人際問題中找出導致憂鬱的最主要原因:哀悼反應、角色失能、角色轉換、人際關係不良。
第二期則是在確認出人際問題之後,協助病人檢視問題,並發展出新的角色模式來取代原本缺損的人際關係。
第三期則回歸憂鬱症狀的處理,並思考將來面對類似困境如何健全的因應。
關於【認知行為治療】
認知行為取向關注的是環境因素如何導致個案產生錯誤的認知,進而引起不良的行為,治療的方式便是中斷並導正錯誤的連結。
- Oct 27 Tue 2009 18:45
產前憂鬱症不是孕婦的錯!藥物以外的治療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